|
成都脾气暴躁心理咨询|疫情下的民政部门防控措施:养老机构封闭管理,加强日常防护与心理疏导时间:2024-09-11 12:09 近日,针对近期疫情形势,民政部门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明确要求:养老院进入冬春季防控应急状态,实行封闭式管理,暂停探访和不必要人员进出;做好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每天上、下午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定期对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进行核酸检测,优先对工作人员进行疫苗接种,同步做好消防、食品、服务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此外,春节将至,做好老年人心理疏导,防止老年人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各机构的重要任务,本文就此作简单探讨。 图片/ -1- 正确传播防护知识 封城期间,很多老人容易紧张、焦躁,首先要考虑是老人不了解或不理解当前疫情的变化,通常比较难说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组织老年人关注官方新闻,不相信和传播个人转发的与疫情相关的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乐观。 2.科学认识疫情性质、临床表现和危害。 -2- 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 长期在机构“宅家”,很难与家人相聚,如果工作人员也采取过度防护措施,部分老人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容易紧张、激动,产生恐惧、焦虑也是必然。 在封闭管理之前,我们与老人互动没有压力,比如即使机构组织了很少的活动,跟老人说话也是没问题的;但现在老人的身体很脆弱、敏感,用原来的方式来跟他们互动交流就不太合适了。应该用什么方式给老人营造轻松的氛围呢? 1、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格外体贴,引导老人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多方面培养生活的乐趣。 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老年人集体活动,如讲故事会、书画展览、棋类比赛、合唱团等,并督促、引导老年人参与。 3、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心理学、保健等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焦虑,理解和接受焦虑情绪。 4.面对家庭依赖型老人,在辅导的同时要积极与家属保持沟通,通过视频通话、陪伴等方式互相鼓励,增进相互心理支持,使老人不会因孤独而产生负面情绪,也能增强老人对机构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5、如果老年人负面情绪比较强,长期感到恐惧、焦虑、不适,一定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3- 机构内员工心理辅导 机构内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也不容忽视,疫情期间,难免工作压力加大,消毒防护频次增加;部分机构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需要稳定员工情绪,做好心灵关怀,这也是做好老年人日常护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前提之一。 1.养老院管理者要妥善与员工协调,多采用私下的沟通方式,避免在公开场合进行严厉的批评。 2. 沟通是双向的,多组织线上活动,调动员工积极性。 3.除了每天发放必备的防疫物资外,还可以福利发放一些增强免疫力的物品。 4.有条件的可以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员工人身安全,有效规避操作风险。 图片/ 非常时期,养老院在服务中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希望下面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4-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关注和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关注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维护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包括: 1、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往往对衰老、疾病、死亡产生恐惧。 2、工作需要。退休老人大多还有劳动能力,突然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多想法,希望重新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3、依赖需要。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下降,有的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有人照顾,子女的孝顺,会让他们觉得晚年有人可以依靠。 4、需要和谐。老年人希望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整个家庭和睦相处,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幸福。 5、需要安静。老年人一般喜欢安静,害怕吵闹和混乱。有些老年人害怕星期天,因为儿孙们会来探望他们,整天都乱糟糟的。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6、控制欲。老年人过去是一家之主,对家庭有控制权。但由于老龄化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控制力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困扰。 7、尊重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心情可能会比较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变得悲观,甚至不愿意出门,长期如此,就会变得抑郁、精神不振,为患病埋下隐患。 -5- 老年人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怎样才算健康呢?以下是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 1、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雨的港湾,有家才有安全感。 2、充分认识自己。这意味着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适当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心情的影响很大。如果高估自己的能力,试图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如果低估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常常心情抑郁。 3、人生目标要切合实际。人生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以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人生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但也要留有可操作的余地,不能超出自身和家庭的经济能力范围。 4、多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可以丰富你的精神生活,及时调整你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多与外界保持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退休老人在家有太多的空闲时间,经常感到抑郁或焦虑。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老年大学等为老年人接触外界提供了条件。 5、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人格的各种心理特征,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必须和谐统一,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满足感。比如,一个人能力强,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又不适合自己的性格,就可能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感兴趣,但能力差,无法胜任,他也会感到非常苦恼。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须不断学习。例如,不学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新的健康理念,生活就停留在温饱的水平。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对预防脑功能衰退、老年痴呆症等有好处。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心理因素。情感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人际关系中有积极关系,也有消极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愉快的情绪一定要释放或宣泄,但不能过度,否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加剧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并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大儿子是制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忧心忡忡,阴天担心大儿子,晴天担心小儿子。一位心理学家对老太太说:“你真幸运,晴天大儿子赚钱,雨天小儿子赚钱。”老太太觉得很有道理,高兴极了。 9、适度发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一个人的才华和兴趣应该对自己、家庭、社会都有好处。否则,如果只注重发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而损害了别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发人际纠纷,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0、在不违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个体的基本需求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幸福快乐。但人类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下,适当满足个体的需求是最好的选择。 图片/ -6- 善待变得“奇怪”的老人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老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者经历了某种人生变故之后,脾气、处事方式就变得“怪怪的”,有的变得暴躁、古怪、固执;有的整天爱在晚辈面前唠叨,指责晚辈这指责那,爱为晚辈操心。有的晚辈不明白老人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烦人”,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就会顶嘴、发火,甚至当着别人的面得罪老人,让老人伤心或暴跳如雷,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老人开始变得“??怪异”,并不是他们想招人烦,而是他们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人到了老年,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有的老人整天要忍受疼痛,脾气难免会变得暴躁起来。有的老人看到陪伴自己几十年的朋友相继去世,不禁想到自己在世上的日子已经很有限了。这时,看到自己的子女在生活中还不能独立,或者比较幼稚,当然会为他们感到焦虑和担忧。 有些老年人因为想到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觉得生命的短暂和生活的“无趣”而开始变得孤僻、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儿女们不去对老人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反而是鄙视老人,就会给老人难过的心情泼上一盆冷水,让老人更加感受到生活的残酷。所以,体贴、善待“怪异”的老人,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性格古怪”的老人,晚辈不仅要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和情感安慰,多抽时间陪老人聊天、放松,多注意尊重老人,切不可随意批评、顶撞。父母为了养育儿女,一生吃尽了无数苦头。等他们老了,别说他们的“性格古怪”情有可原,就算他们不讲道理、脾气“孩子气”,晚辈也要多包容。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