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产后抑郁心理咨询|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持续至少 20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提前预防
洞察(ID:)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之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治疗、不预防”。
来源 | 开放数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林在科普专栏《科技创新中国·院士讲堂》中,因推测新冠疫情对人体心理影响而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影响至少会持续20年。
他给出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增抑郁患者超过7000万,焦虑患者9000万,失眠症患者数亿人。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发病率上升了25%。
卢林在《院士讲座》中提醒,在当前社会环境、经济下行压力下,公众应做好长期的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占3.4%,目前中国抑郁患者达95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丧生,中低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和焦虑症病例分别增长28%和26%,抑郁患者数量激增5300万人,增幅27.6%。疫情压力给抑郁的诊治带来更大挑战。
2021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提到,新冠疫情让公共卫生安全因素凸显,但与不平等相关的其他复杂社会因素并未消失。此前研究显示,疫情对女性和年轻人的影响最为严重。
与此同时,公众对抑郁认识仍然很少,抑郁患者仍然面临污名化意识强、疾病教育缺乏、就医难等问题。
为此,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与健康时报联合收集抑郁患者有效问卷6670份,共同编写了《2022全国抑郁蓝皮书》。
从全国抑郁现状、抑郁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预防干预五个方面,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抑郁的总体状况和变化情况,呼吁全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探索更有效的新兴治疗方法。
01
什么原因导致抑郁?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
抑郁的主要诱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
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很多时候,人们将负面情绪埋藏在心里,这样不仅无法排解,而且还容易陷入抑郁。
其实这些情绪都需要面对、需要表达,也需要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是正常的、常见的。
02
50% 的抑郁患者是学生
18岁以下抑郁患者占总人口的30%;
50%的抑郁患者是在校学生。
抑郁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社会亟待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郁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成年人患病率。
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抑郁可能在青少年就已经开始。
03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
患病儿童往往有一个患病的家庭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容易出现抑郁。
63% 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经历过严厉/控制、忽视/缺乏爱以及冲突/家庭暴力。
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家长是就医前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否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动作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病情的走向。

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感、心理因素,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学习兴趣不浓、青春期叛逆、意志力薄弱等。
长此以往,青少年走向抑郁的道路将会漫长而艰难,甚至会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
青少年患抑郁的现象不容忽视,社会、家庭、个人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动力系统,互相影响,促进改变。
04
工作场所抑郁:
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受创最重
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
中国有86%的公司没有为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互联网、教育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往往需要“24小时待命”,生活与工作的界限难以分清。
当工作负担繁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使人感到压力大时,容易引发各种身心症状,如失眠、焦虑、持续困倦、精神不振,甚至出现头痛、呕吐等。
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一些人将抑郁与其他精神疾病等同起来,不少职场人士被羞耻感所笼罩,不愿透露自己的病情,更不愿就医。
05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在抑郁患者中,女性占68%,远高于男性;
女性抑郁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多项研究和报告显示,女性受疫情造成的负面社会和经济影响更大。
与女性生殖有关的抑郁亚型,如月经周期、怀孕和更年期期间的荷尔蒙变化,也称为生殖抑郁。
抑郁不仅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她们的社会关系、事业和自我价值,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会使她们的病情更加复杂。
06
产后抑郁:
五分之一的孕妇患有抑郁
63% 的女性患有产后抑郁;
20% 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出现抑郁。
四成患者家属对产后抑郁患者漠不关心;
13%的家属认为他们装腔作势,甚至做出讽刺性言论。
社会和家庭身份的转变、母乳喂养、家庭关系等是产后抑郁爆发的主要诱因。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相同,伴有长期情绪低落、易激惹、悲伤、社交减少、自我价值感低下、人生无意义感增强、失眠或乏力、食欲和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有自残或自杀的倾向。
此外,传统的母亲形象使得女性为家庭和孩子付出和牺牲是天经地义的,而那些无法做出同样牺牲的女性则无法摆脱来自家庭的压力。
07
老年抑郁患者:
最需要的是儿童保育
65%的老年患者认为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性病治疗的焦虑;
33%的人将其归因于无用感和孤独感。
78%的老年患者认为子女的关爱是缓解抑郁最有效的方法。

老年人本来就是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的孤独抑郁无人知晓。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对病情认识不够,自行停止服药,造成病情复发,给很多老年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老年抑郁若得不到有效治疗,老年人自杀率必然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
08
抑郁患者治疗过程中面临哪些痛点?
52%的患者由于费用太高而不考虑心理治疗。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常受到各种药物副作用的困扰;
44%的患者表示无法忍受因治疗而导致的体重增加。
抑郁复发率高达72%;
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抑郁复发的首要因素。
由于缺乏抑郁药物知识,抑郁患者担心如何避免不良反应,同时确保剂量安全有效。
有必要将精神卫生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
同时,医护人员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结合护理关注,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9
患者去哪里就诊?
首次就诊时,57%的患者会选择公立综合性三级医院;
30%的患者选择到医院接受治疗。
公立、权威的医院和医生是患者就诊的首选。
目前,国内心理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患者担心不靠谱的医生不仅浪费钱,对病情也起不到什么帮助,所以更愿意选择公立、专业的医生。
10
疫情改变了抑郁患者就医的方式
43%患者因疫情改变就医方式。
30%的患者要花一天时间进行咨询/复诊;
只有 11% 的患者花费的时间少于 1 小时。
作为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冲击,疫情期间患者面临出行困难、流程复杂、线下就医时间长等问题。
11
抑郁患者的药物治疗及医学治疗现状
27%的患者在网上买药,59%的患者在医院买药。
47%的患者对自己所服用的药物缺乏足够的了解;
仅有9%的患者知道如何减少用药。
92%的患者愿意接受网上问诊(互联网医院)。
与身体疾病不同,大部分精神疾病并不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查或生化指标的检测,而是依靠医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观察做出判断。

数字医疗作为医疗领域的一种新模式,提升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对于线上诊疗的接受度。
在打破医疗服务的时空障碍、改善治疗效果、提高诊疗效率、凸显个性化、智能化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12
患者如何了解抑郁?
70%患者获取抑郁知识的途径:心理学公众号;
44%是哔哩哔哩、微博、小红书等线上社交平台。
十三
中国心理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研究显示,在新冠肺炎康复者中,18.3%出现抑郁,17.9%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6.2%出现焦虑,13.5%出现睡眠障碍。
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能??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美国有1000人,相差50倍。
甚至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够获得并负担得起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护理。
高收入国家70%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接受治疗,而低收入国家只有12%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获得心理健康护理服务。
目前,全国80%的综合医院没有设立精神科,而抑郁门诊量每年增加20%。
中国心理健康市场预计还有30倍以上的增长潜力。
远程医疗、网络医疗服务可用于随访、接诊、复查等,患者可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初诊分诊、网上问诊、复查开药、药品配送、门诊康复管理等。
14
国策
国内心理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
2021年3月,中组部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机构设置的批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立国家精神卫生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落实防治青少年抑郁措施的建议》指出,教育部要求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2021年11月,《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1年版)》:广东率先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精神卫生服务支持政策正在逐步落实,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抑郁防治、特殊心理问题等重点群体的政策引导,有利于提高精神卫生普及率和市场渗透率,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全部194个会员国均签署了《2013-2030年综合精神卫生行动计划》,承诺实现一系列旨在改变精神卫生状况的全球目标。
总结
我国抑郁患者已达9500万,抑郁作为最常见、疾病负担最高的情绪障碍,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魔爪”甚至已经伸向青少年、儿童。
数据中30%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50%为在校学生。这一数字随着疫情还在不断增加。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抑郁,而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治疗,不预防”。因为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大家只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不良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或矫正,没有想到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再去关心、教育、干预,多是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却从未想过直接斩断问题的根源,防患于未然。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为避免风险和错误,需要依靠客观、公正的证据来辅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即需要采用心理评估方法。
心理测评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选取适合中国国情、由国内外学科专家开发、国内权威心理学专家修订的问卷和量表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严格检验,符合标准后方可公开使用。上述标准化流程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从而达到选出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预防,避免悲剧发生的目的。
参考:
[1] 徐晖,李政. 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7(05):455-458.
[2] 徐福莲, 黄义祥.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J].
[3]
[4]刘英.抑郁成为劳动者“职业失能”重要原因[J].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